鑫捷科技(Webplus)專精於AI整合、資訊安全、系統與網路建置、虛擬化、大數據分析及軟體開發,提供一站式企業IT解決方案,服務涵蓋從網路連線到端點安全,涵括雲端資訊整合、資料備份、系統備援規劃等,協助臺灣及海外政府機關與中大型企業客戶規劃與整合資訊系統,共創資訊科技新未來。
在 iThome 2025 CIO 大調查:GAI 領先者戰略 中,我們看見了 GAI 領先者在預算投入、產業差異與風險意識上的整體戰略。到了本篇,焦點轉向更微觀的 技術佈局與落地實踐。這意味著:企業從「是否要用 AI」的思考,逐步進入「如何用 AI、用在哪裡、如何降低風險」的深層階段。
換言之,2025 年的 CIO 調查揭示了一條清晰的發展路徑:戰略規劃→ 技術選型與佈局→ 組織與人才落實,這樣的上下篇專題結合,讓我們得以全面解析台灣企業在 GAI 發展上的進程。
一、GAI 技術佈局雙核心:代理型 AI 與 RAG 架構
根據調查,24% 的企業今年已採用代理型 AI,33% 導入了 RAG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)架構。
- 代理型 AI(AI Agent):能自動完成任務,如自動生成報表、跨系統整合、客戶服務自動化。
- RAG 架構:是近年備受關注的企業級 AI 架構。RAG 的流程並非單純讓 LLM 生成答案,而是先檢索內部知識庫或外部資料,再交由 LLM 整合,生成具備依據的回答。
- 例如:在金融業,RAG 可避免 AI 隨意生成錯誤的合規答案;在醫療業,則能引用權威文獻,降低誤診風險。
- RAG 的導入代表企業已經從「嘗鮮」走向「風險控管與可信任 AI」。
二、IT 預算成長:從單一部門到跨產業的資源投入
GAI 的導入不僅是技術議題,更直接推動 IT 預算的顯著成長。根據調查:
- 領先者企業的 IT 預算成長幅度遠高於整體平均,顯示「誰先投資,誰先建立差距」。
- 各產業在預算投入上差異明顯:金融與醫療因應高合規要求,投入幅度特別大;製造業則偏重於智慧工廠與流程自動化。
這背後的原因包括:
- 全球競爭壓力:跨國大廠已經全面導入 AI,台灣企業必須加快腳步。
- 雲端與硬體需求:GAI 需要更強算力與基礎架構,帶動基建投資。
- 資安預算同步增加:為防範資料外洩、模型竊取,企業將預算一部分轉向資安。
三、IT 人力需求與職缺變化:從開發到資安的全面擴張
預算成長必然帶來 人力需求擴張。調查顯示:
- IT 與資安人才的職缺數在 2025 年顯著上升。
- 領先者企業特別強調 AI 工程師、資料科學家、MLOps 專才的需求。
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?
- AI 系統落地需要專業維運:不是安裝好模型就結束,還需要持續調校、監控。
- 資安需求急遽增加:尤其是 Prompt Injection(提示注入攻擊) 與 模型竊取,迫使企業聘請更多專業人員。
- 跨部門整合:RAG 與 AI Agent 的應用橫跨研發、客服、業務,帶來更廣泛的人才需求。
四、風險與競爭力:資安挑戰驅動新一輪投資
當企業全面擁抱 GAI,最大的挑戰也同步浮現:
- 敏感資料外洩:特別是金融與醫療,資料保護是核心風險。
- Prompt Injection:駭客可操控提示詞,導致 AI 生成錯誤或外洩敏感資料。
- 模型竊取:專屬模型一旦外流,等同失去技術護城河。
這些挑戰反過來推動企業:
- 增加資安預算投入
- 導入零信任架構 與 資料治理
- 建立內部「AI 準則」,避免落入合規風險
最終,資安不再只是「防禦成本」,而是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一部分。
從戰略到技術,GAI 正進入深化階段
綜觀 iThome 《2025 CIO 大調查》上下篇專題:
- 上篇強調戰略差異:領先者 vs 整體企業在預算、風險認知、產業導入上的不同。
- 下篇揭示技術落地:代理型 AI 與 RAG 成為核心,並帶動 IT 預算、人力需求與資安投資。
GAI 已經不是「是否採用」的問題,而是「如何採用、如何落地、如何確保安全」的必答題。
台灣企業若能在 技術選型、人才佈局與資安治理 三方面協同推進,將能在這一波 AI 浪潮中站穩腳步,甚至成為下一批全球領先者。
上篇: iThome 2025 CIO 大調查:GAI 領先者戰略
資料來源:iThome《2025 CIO 大調查》,由 WebPlus 改編彙整。
歡迎填寫表單與我們聯繫>>立即聯絡